过去十年,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基建名片上的明星,驰骋在一带一路沿线,而储能作为“新基建”,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未来有望成为链接一带一路经济的新星。
相关行业预测,一带一路及周边未来的储能理论市场空间有望过20TWh,且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等情况的不同,给予了不同细分领域储能市场不同的发展空间。
从地域来看,一带一路主要辐射两大区域,一是横穿亚欧大陆,包括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路”地区;二是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太平洋、印度洋串起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海路”地区。
其中,一带一路的“陆路”地区光照条件普遍较好,风能资源也不错,但电力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能源配储市场十分广阔,比较典型是在中亚、中东等地区配套光伏项目的储能业务。
而一带一路“海路”沿线,由于地形地势因素,电网具有不连续性、单一分散的特点,因此储能项目多以离网、微网应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陆路地区还是海路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有高端市场亦有下沉市场,企业需多元化布局。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高工储能 ID:weixin-gg-ess)
不要深充深放,会损害电池,及时充电,不要把电量用完再充电,这是一个常识,希望大家都需要注意,比如储能电池, 以常规的磷酸铁锂电池举例,它有部分的电量,是一直无法放出的,一直是在电池中的,还有要适当地温度,在电池可以正常运行的温度下工作。过热过冷都对电池有影响。
用户侧储能的应用,主要包括工业型企业的削峰填谷、备用电源、智能交通、社区储能、供电稳定性等领域。而用户侧储能应用模式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以储能为手段,聚合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智慧农机等多种资源,协同分布式发电,参与需求侧响应、拓展多元消纳等。
用户利用峰谷价差,降低用电成本。
以“储能+微电网”的模式,保障用户侧供电稳定性。
工商业储能是指在工业和商业领域中使用的能量储存系统,旨在优化能源使用、能源效率并应对能源需求峰值。它可以为企业提供电力供应,同时减少能源成本和环境影响。以下是对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远景以及行业情况的详细介绍。
商业模式:
此外,一些储能系统提供商还提供储能服务,例如,通过能量存储系统为企业提供备用电力、频率调节等。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在能源市场中获得收益,并提供灵活的能源解决方案。获利方式 削峰填谷,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等
一、机械储能系统
机械储能系统是指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储存,待需要时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常见的机械储能系统有重力式储能系统、飞轮储能系统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其中,重力式储能系统和飞轮储能系统适用于短时间、高功率输出的场合,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适用于长时间、低功率输出的场合。机械储能系统的优点是储存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缺点是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二、化学储能系统
化学储能系统是指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将电能储存,待需要时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常见的化学储能系统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流电池等。其中,铅酸电池适用于低功率、长寿命的应用场景,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适用于高功率、长寿命的应用场景,流电池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化学储能系统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效率高,缺点是成本较高、循环寿命有限。
三、电容储能系统
电容储能系统是指将电能储存于电容中,待需要时再将电能释放的系统。常见的电容储能系统有超级电容器和电化学电容器等。电容储能系统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效率高、寿命长,缺点是能量密度较低。
四、超导储能系统
超导储能系统是使用超导材料将电能储存,待需要时再将超导材料中存储的电能释放的系统。超导储能系统的优点是储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速度,缺点是超导材料的成本较高、需要经常维护。
一、储能系统的原理
储能系统是为实现能量的利用和供需平衡而产生的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能量以化学、物理或机械等形式储存在设备中,当需要能量时,通过逆过程将储能装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应给负载使用。储能系统的核心是能量转换和储存。
二、储能系统实现方式
目前,常见的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化学能储存、压缩空气储能、机械能储存、热能储存等多种方式。
1. 电化学能储存
电化学能储存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来实现能量转换和储存。如蓄电池、电容器等,都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释放出来。
2.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是利用电力或其他能源将空气压缩储存,并在需要能量时将其释放出来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其优点是储能效率较高,存储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占用大量空间。
3. 机械能储存
机械能储存是通过与动力机械相结合,利用这些机械储存运动能量。比如弹簧发条、飞轮等,都是储存机械能的装置。
4. 热能储存
热能储存则是将热能以化学或物理方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能量时将其转化成电力或原始热能再利用。比如热电池、热储存罐等,都是用来储存热能的设备。
三、常见储能技术及应用
随着需求的增长,储能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目前,储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等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其中,储能技术则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和增加电力系统的重要手段。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具有逐渐再生能力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因其不稳定性,常常需要将其储存成为可用能源,以满足随时的需求。
3. 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储能系统,主要是通过电池组储存能量,供车辆行驶使用。目前,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储能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
4. 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的储能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设备的供电需求,设备持续工作。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都需要储能系统来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集中式规模化储能系统的功率从数兆瓦到数百兆瓦 , 持续放电时间为数小时以上,作为储能电站通过 35kV 或 110kV 母线接入系统进行调峰调频, 或与大型光伏电站或风电场配合使用 , 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
集中式规模化储能系统可在大规模新能源电站和输电领域应用, 可有效减少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引起的不稳定或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电量转移、固化输出, 也可用于电网削峰填谷、调频和事故备用等。根据其应用场景, 应具备功率控制、黑启动、通信和保护功能。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网中的机组发电功率不再完全可控,但同时必须满足波动的负荷电力需求。
集中式规模化储能可以实现包括电压和频率控制、削峰填谷和应对新能源接入等多种功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集中式规模化储能在电网中的推广应用必须达到经济和技术指标,在性能指标或者经济性方面现有发电和运行设备。
集中式规模化储能有可能出现在以下五种电网应用中,即电网频率调节、可再生能源并网、延缓输配电建设和升级、负荷跟踪以及削峰填谷。
液冷和风冷是两种常见的储能系统散热方式,它们在性能、价格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一些显著的优缺点。
下面从这三个角度对液冷和风冷散热方式进行比较:
性能方面:
液冷散热方式在性能方面具有一些显著优势。由于液冷系统可以将冷却介质直接接触到热源上,散热效率较高。液冷介质的热容量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散热效果。这对于高功率密度的储能系统尤为重要,可以保持系统温度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寿命。
而风冷散热方式在性能方面相对较弱。它通过风扇将热空气排出来,散热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风冷系统可能无法有效降低储能系统的温度,可能导致系统过热,影响性能和寿命。
价格方面:
液冷散热方式在价格方面相对较高。液冷系统需要额外的冷却设备和管道,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安装成本。此外,液冷系统的维护和运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增加了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风冷散热方式在价格方面较为经济。由于风冷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冷却设备和管道,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安装成本。同时,风冷系统的维护相对较为简单,不需要定期更换冷却介质,降低了运营成本。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正在逐步显现,考虑到工商业用户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带来的高耗能用电成本的上升,以及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户的用电量占比不断提升,未来峰谷电价差有望进一步拉大或维持高位,这也预示着用户侧储能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各地限电政策的出台,工商业用户的电化学储能配置需求。整体来看,当前用户侧储能的整体运行情况不错,受到峰谷价差拉大及相关政策因素的影响,用户侧储能相对于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用户侧储能虽然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对于工商业配储、备用电源的发展在未来还面临着一些实际性的挑战。一是商业模式较为单一。对于用户侧储能尤其是工商业配储,峰谷是目前主要的方式,但是覆盖范围还主要局限在峰谷差价比较大的省份,部分地方政府虽然有补贴,但是补贴核算存在困难,且随着储能规模的扩大,补贴难以持续。二是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用户侧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准入要求、参与方式、补偿标准等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储能管理有待加强。对于工商业配储和备用电源,由于项目通常单体规模较小,安装环境复杂,加之相关标准尚不健全,给用户侧储能管理带来更高的挑战。
来源: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
我们说的“光储充检”一体化,这里的“光”就是光伏发电;“储”就是智能化的储能系统,通过电站的分布式电池系统(磷酸铁锂为主)收储电能;“充”,就是给电动汽车等用电终端充电;“检”,就是在电动汽车充电的时候可以对电池进行检测。
一句话,“光储充检”就是把光伏、储能、充电、检测集中在一起的新一代充电基础设施。
检测系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实时监测能量的质量和使用情况,以达到利用。同时,检测系统可以保障电池的情况。
“光储充检”一体化的市场未来可期,据估计,到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20亿美元,而光储充检技术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重要竞争产品。这主要得益于其能量转化和储存方案,而且在光能的收集和转换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产品。